文化融合·助力杭州市现代化美丽城镇 人文环境向美而融


发布时间: 2024-07-18 17:38 信息来源: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浏览次数:

自2023年省委、省政府启动新一轮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以来,杭州市着力赓续历史文脉,通过聚焦保护传承、实现活化利用、塑造城镇特色,切实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,让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既能“留住记忆、记住乡愁”,又使文化“产之于民、用之于民”,以“人文之美”助力城乡共富,推进人文环境现代化向美而融。2023年共有30个乡镇(街道)入选全省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建设名单,数量全省第一,占全省总数的25%。2023年全市现代化美丽城镇全年完成投资391.17亿元,投资完成率101.08%,为全省第一,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年度考核全省第一。杭州市建德市入选住建部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(市、区),为全省唯一入选县。

深耕人文沃土,聚焦保护传承

一是建章立法,提速良法善治。率全国之先,出台《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》,系统集成“千万工程”二十年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、制度成果。在此基础上,深入开展调研,聚焦人口、产业等实际情况,制定《关于全面推进杭州市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遵循活化利用、以用促保原则,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,实现美丽城镇人文环境建设从“无法可依”到“良法善治”。

二是连片保护,提靓地域特色。探索“与时俱进、赋能活化”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保护发展方法,创新“共享共富、共同缔造”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机制,建立“市域统筹、文化先行”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路径。建德市,以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契机,结合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,加快构建“一带、八片、多点”总体格局,突出打造传统村落八大集中连片区,并引导片区主题差异化发展。

三是活态传承,焕发魅力新生。坚持以文引商,营造根植于本土文化的业态和产品,构建乡镇博物馆、展陈馆,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活态传承。余杭区瓶窑镇,首创非遗馆群,包含了良渚玉雕馆、余杭纸伞馆、瓶窑陶艺馆、风筝灯彩馆、蚕桑文化馆5个非遗展示馆,集多方资源打造成一个非遗活态保护和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,既推动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、利用和传承,又实现了古镇古村由“静态保护”向“活态保护”的升级。

盘活存量资源,实现活化利用

一是盘活存量,植入文化新业态。梳理存量资源,加强整合利用,注重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,探索新老相结合、相联系的发展模式。临安区昌化镇,采用“保留+移植+创造”的手法将明清古建筑群、8300小三线工业遗存改造提升为浙西民俗文化馆与临安线上市集,打造“昌化印象”矩阵。

二是微改精提,绣出美丽新图景。以老旧街巷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为抓手,通过设施嵌入、功能融入、文化代入等举措,在保留城镇深厚底蕴的同时,赋予老街建筑以新生。余杭区瓶窑老街,通过道路提升、立面整治、景观亮化、公园改造等,让古韵老街焕发新活力。按照“修旧如旧、新旧融合”的理念,微改造保留了老电影院、老茧站、老供销社等浓缩老街记忆的历史遗存建筑,同时聚焦文化、娱乐、艺术及公共活动空间等功能,系统推进老建筑群组的更新改造。

三是以节为媒,讲好文明新故事。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创新,结合当地民俗节庆等重要节点,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,提高国内外关注度,以非遗为媒介,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。余杭区良渚街道,以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为核心,结合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,打造良渚文化“1+N”活动体系,并借助《中国考古大会》、大型人文纪录片《良渚文明》等国字号影视作品,讲好良渚故事、中国故事,向世界传递中国音量。

聚力文化融合,塑造城镇特

一是“现代”为驱,深化数智赋能。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,通过丰富数字化服务与管理方式促进美丽城镇旅游业发展,活态化呈现美镇游中的文化与旅游资源,依托数智技术结合市场需求,再现历史文化、空间演进、生产生活场景。建德市寿昌镇,将历史文化与数字化改革相结合,打造数字孪生“千年古城”IP项目,建构“寿昌天宫”虚拟数字世界,塑造古今汇通、天地交融、日夜相替、山水应和、雅俗共赏的“千年古城·既寿永昌”。

二是文旅融合,推进产业振兴。挖掘当地文化核心价值点,引入艺术、科技等新兴产业,变文化资源为产业优势、致富渠道,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。临安区河桥古镇,通过沿线休闲娱乐设施、景点节点串珠成链,构建休闲夜游网,依托大型文旅IP项目,植入国漫主题夜游情景剧,打造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,拓宽乡村旅游夜经济产业空间。

三是文化植入,彰显城镇特色。立足当地实际,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城镇雕塑、壁画等公共环境艺术,聚焦“林、花、草、石、水”五大要素集成,提升城镇文化辨识度,打造文化金名片。钱塘区临江街道,实施城镇微更新项目,在入城口增设高新区火炬、长风路沿线布置有知青围垦特色的城市家具,改造中心文化广场嵌入围垦元素,樱花小径等公共空间打造城市文化标识。(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供稿)


打印本页关闭窗口
Baidu
map